去年,為配合惠州市中山公園升級改造及明代城墻修繕工作,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項目用地范圍開展考古調查、勘探,于中山公園南部發現一處古代建筑遺址,隨即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對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并獲批準,發掘面積500平方米。
南方+記者了解到,該項目田野工作已經完成,發掘成果較為豐富,清理出明清時期建筑基址8座、井1座、道路1條、排水溝5條、灰坑4個,出土一批磚、瓦、石等建筑構件和陶、瓷器等生活用具。
據目前的考古資料,中山公園古代建筑遺址始建于明代,廢棄于民國初期。重要發現以建筑基址為主,大致可分為明代、清代早中期、晚清至民國初期共三期。其中,二號、九號建筑基址屬明代,八號建筑基址、五號建筑臺基屬清代早中期,六號、七號、一號、三號建筑基址屬清代晚期。井的年代約可追溯到明代,使用時期可至民國晚期,廢棄于1950—1970年之間。
本次揭露的二號、九號、八號、五號、六號建筑基址皆為高臺建筑。臺基內填土,四周大都以條石包邊,常見紅砂巖石。上部建筑以柱網和磚墻構成開間進深。建筑室內地面多以方形磚幔地,臺基外側院落常見長方形磚鋪面。限于發掘面積,本次發掘發現的建筑基址均未完全揭露,建筑規模及開間布局尚不清楚。
根據考古發掘情況,結合方志文獻關于惠州府署位置及布局的記載,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判斷,本次發掘揭露的明清時期建筑基址即為明清時期惠州府署建筑。其中二號、八號、六號等高臺建筑應為府署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,七號建筑基址群可能為府署的生活區。此前惠州府治僅見于文獻記載,本次發掘為研究惠州府治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,對研究嶺南地區明清時期官式建筑具有重要意義。
記者 糜朝霞
來源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